民俗風(fēng)情
獲嘉歷史(一)
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3-02

現(xiàn)獲嘉縣域,隋朝以前曾有寧邑、修武、南陽、南修武、修武郡、殷州等稱呼。寧邑,上古屬冀州,此稱有兩個時期,一是上古延續(xù)到商朝結(jié)束,即公元前1046年;二是東周之春秋前期,即公元前770~635年之間。邑治在今獲嘉縣徐營鎮(zhèn)宣陽驛村。修武,西周立,此稱有兩個時期,一是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,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鎮(zhèn)宣陽驛村;二是秦王贏政26年(公元前221年)完成國家統(tǒng)一后,治所在今獲嘉縣“南陽故城遺址”。南陽,始啟于春秋僖公25年(公元前635年)的晉國,治所在今獲嘉縣“南陽故城遺址”。南修武,北魏孝明帝孝昌2年(公元635年)立,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鎮(zhèn)宣陽驛村。獲嘉,五易其地,始立于西漢武帝元鼎6年(公元前111年),治所在今新鄉(xiāng)縣張固城村;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太和23年(公元499年)再立,治所在今新鄉(xiāng)縣古縣城;在北齊天保七年(公元556年)三立,治所在今輝縣市“共城故址”;在隋文帝開皇四年(公元584年)四立,治所在當(dāng)時的南修武縣城,即今天的徐營鎮(zhèn)宣陽驛村;到唐朝盛世貞觀13年(公元639年)的“貞觀之治”五立,縣治所從宣陽驛村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。


    今之獲嘉,非漢武帝所立之獲嘉,古有“寧”、“修武”、“南陽”、“南修武”、“修武郡”、“殷州”等稱呼。獲嘉不但稱呼之多,而且治所遷徙頻繁,堪稱歷史之最。作者查閱了縣檔案館館藏各個時期的大量檔案和資料,旨在考證獲嘉諸稱的時期及其地理位置,現(xiàn)纂之以饗讀者。


一、稱“寧”的時期及其地理位置
     今獲嘉地稱“寧”的時期有兩個。第一個時期是上古至商朝結(jié)束,即公元前1046年以前。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》載:“獲嘉縣其地在上古為寧邑,屬冀州”?!兑唤y(tǒng)志》載:“今獲嘉縣治,即古修武,亦即寧也”。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》 “獲嘉縣沿革表”中有,(獲嘉)“上古,冀州寧邑”;“夏,冀州寧邑”;“商,冀州寧邑”;“西周,武王伐紂,勒兵于寧,改曰修武”。也就是說:今獲嘉地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均稱“寧邑”。
第二個時期是東周之春秋的前期,即公元前770~公元前635年之間?!东@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》“獲嘉縣沿革表”中載有:(獲嘉)在“春秋,衛(wèi)并鄘,為寧邑,后名南陽”?!妒辣尽?、《姓纂》等書中都載有“寧氏出自衛(wèi)國王室衛(wèi)武公之后”。即衛(wèi)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,封于寧邑,后代以其食采地“寧”為姓,遂有寧姓。衛(wèi)武公在位55年(公元前812~前758),歷經(jīng)西周和東周兩個朝代,東周開始時間為公元前770年。因此,衛(wèi)武公封其子季亹,食采于寧的開始時間,應(yīng)在公元前770年~公元前758年之間。秦嘉謨《世本》卷六載有:“衛(wèi)武公姬和生懷公姬季亹,懷公姬季亹生頃叔姬公孫,頃叔姬公孫生文仲寧跪……”。寧跪是以“寧”為姓的第一人,從季亹到寧跪已傳二代,此時應(yīng)是公元前700年左右。在公元前660年,衛(wèi)國被翟國擊敗,寧淪為翟屬地。公元前647年晉國滅了翟,寧又屬晉國?!掇o海》中載:“寧”的第6項釋義為“古邑名,春秋晉地”?!吨腥A小字典》中也載有“寧”的第2項釋義為:“地名,春秋晉寧邑”。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》卷一地理載:“(獲嘉在)春秋、戰(zhàn)國,亦曰南陽” ?!蹲髠鳌罚?amp;ldquo;僖公25年(公元前635年),晉侯朝王,請隧弗許。與之陽攀、溫、原、攢茅之田。晉于是始啟南陽。杜預(yù)注:晉山南河北,故曰南陽”。也就是說在公元前635年,“寧”更名“南陽”。因此,春秋時期的“寧邑”到公元前635年結(jié)束。
今獲嘉地稱“寧邑”的治所位置也有兩個說法。一說是,在獲嘉縣張巨鄉(xiāng)西1公里的“齊州故城”。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在“齊州故城新說”一文中稱:齊州故城,應(yīng)為先秦時期的“修武”。“修武”是西周時期,依據(jù)“武王伐紂,勒兵于寧,更寧曰修武”而來。鄭杰祥“釋商”一文中也說:“修武在商代原稱寧,西周初改稱修武”。因此說,“齊州故城遺址”應(yīng)是在西周“更寧曰修武”前的“寧邑”邑治。

    另一說是在今獲嘉縣城西南15公里的徐營鎮(zhèn)宣陽驛村?!妒酚?amp;middot;高帝紀(jì)》載:小修武注:“晉灼曰(小修武)在大修武城東”。清道光20年(1840年)《修武縣志》整理本載:“其曰城東,則相去甚近。今縣東邊境宣陽驛五里有小修武城。密邇獲嘉”。這就是說小修武在大修武城東,且相距很近只有5里?!段簳?amp;middot;地理志》載:“南修武有宜陽城”。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·卷四建置下》整理本第173頁對“南修武有宜陽城”的說法有一“按”,“按”中說:“吳城,宜陽城,就《水經(jīng)注》考之,吳城在今劉橋之側(cè)。宜陽城‘宜’字或為‘宣陽’之訛。晉河內(nèi)太守阮德如答稽康詩有‘夕宿宣陽城’句”。清道光20年《修武縣志》整理本第23頁,載有阮德如對詩句“夕宿宣陽城”的注釋為:“宣陽城在小修武西”。接著又載:“然則宣陽城當(dāng)即大修武,而南修武也即大修武也。本秦縣治,故漢、晉因之。……然則殷、周、春秋、戰(zhàn)國之寧,秦之修武、皆在此地”。這就是說今徐營鎮(zhèn)宣陽驛村就是古寧邑邑治。
筆者贊同后者說法,宣陽驛在清朝道光年間歸修武縣管轄,在民國時期,該村為武陟、修武、獲嘉三縣所轄,地方志記地方事應(yīng)為不誣。現(xiàn)在宣陽驛整個自然村全歸獲嘉縣管理,且在宣陽驛西街村路北的“觀音堂”院內(nèi),保存有清朝道光20年修武知事淄川馮繼照所立的“秦漢間大修武城故址”殘碑一幢,碑正面右側(cè)有序文,文中稱:“漢高帝封都尉魏遬為寧侯,駐守大修武城時,高帝命魏豹掛帥與項羽大戰(zhàn)于滎陽。兵敗。幸而,韓信用金蟬脫殼計,救高帝出城皋,渡河奔大修武城,并宿在此城東五里小修武城。……”。更巧的是該碑與道光20年《修武縣志》均出自知縣馮繼照之手,文、物相照,歷史真實準(zhǔn)確,立碑、修志都是為了達(dá)到存史、資治、教化的目的。該碑是現(xiàn)獲嘉境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的唯一的、最有力的物證。


二、稱“修武”的時期及地理位置
    今獲嘉地稱"修武"的時期也有兩個,第一個稱“修武”的時期,是在武王姬發(fā)伐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。商、周斷代是在公元前1046年,即商朝滅亡于公元前1046年,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。因此,寧更修武的時期應(yīng)在公元前1046年以后。雖然,在西漢時期,韓嬰撰寫的《韓詩外傳》中稱“武王伐紂,到于邢邱,盾折為三,天雨三日不休。武王懼。召太公而問之,曰:‘意者紂未可伐乎’?太公對曰:‘不然,折為三者,軍當(dāng)分為三也。天雨三日不休,欲灑兵也’。乃修武勒兵于寧,更名邢邱曰懷,寧曰修武”。但是,武王不可能立即把“寧邑”更名“修武”。因為,武王當(dāng)時只是伐紂的一支起義軍首領(lǐng),還沒有資格,也沒有功夫去更改地名。“勒兵于寧”對于武王伐紂能否成功,意義十分重大,如若不是“盾折為三”,不是“天雨三日不休”,武王能否在此“修武勒兵”,能否在此“誓師同盟”就另當(dāng)別論了。牧野大決戰(zhàn)的結(jié)果是“伐紂”,還是“被紂伐”,也會有兩種可能。因此,武王克商建立西周后,更“寧”曰“修武”就順理成章了,修武縣治就設(shè)在原寧邑邑治,即今獲嘉縣徐營鎮(zhèn)的宣陽驛村。
第二個稱“修武”的時期,是在秦王贏政26年(公元前221年)完成國家統(tǒng)一后,治所在今獲嘉縣城西“南陽故城遺址”。晉裴駟《集解》徐廣曰:河內(nèi)修武,古之南陽。秦始皇更名。《衛(wèi)輝府志》:獲嘉縣,秦修武縣,三川郡地,屬衛(wèi)州?!稌x書·地理志》亦稱:“修武,晉所啟南陽,秦改名修武”。張新斌“‘寧新中’地名與地望考辨”一文中曾說:“今獲嘉縣城小西關(guān)有南陽故城遺址,其附近常有漢墓出土。所以,寧與南陽在戰(zhàn)國時為二城,其中南陽城在秦時方改稱修武”。張又在“獲嘉‘齊州故城’新論”一文中說:“秦始皇時正式立修武縣,縣治設(shè)在先秦時的南陽城”。

三、稱“南陽”的時期及地理位置
    今之獲嘉稱“南陽”是在春秋時期僖公25年(公元前635年),晉國始啟的“南陽”。魏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》:修武故寧也,亦曰南陽矣。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·地理》整理本第40頁載:(獲嘉)春秋、戰(zhàn)國亦曰南陽?!蹲髠鳌罚嘿夜〞x侯司徒謚僖公)25年(公元前635年),晉侯(晉文公)朝王,請隧弗許。與之陽樊、溫、原、攢茅之田。晉于是始啟南陽。杜預(yù)注:晉山南河北,故曰南陽?!稘h書》注:應(yīng)劭曰:晉始啟南陽,今南陽城是也。秦改修武。1986年版《修武縣志·歷史地理》第58頁載:周襄王17年(公元前635年)將陽樊、原、攢茅之田賜給晉文公,包括修武,改名南陽,屬晉國。晉分為韓、趙、魏三國,修武屬魏,仍名南陽。周赦王42年(公元前273年),秦魏戰(zhàn)爭,魏敗于秦,割南陽與秦以和。秦統(tǒng)一天下后(公元前221~207年),實行郡縣制。原分天下為36郡,后擴(kuò)大為40余郡,郡下統(tǒng)縣,從而形成郡、縣二級地方政權(quán)。復(fù)改南陽為修武縣,屬三川郡管轄。民國24年《獲嘉縣志·地理》載:秦一天下,立修武縣。又載:南陽故城,在縣西二里,今名南陽屯。據(jù)《世本》載:公元前635年,是春秋時期周襄王姬鄭17年,也是晉文公重耳2年。這就是說,今之獲嘉在春秋時期周襄王17年,或說晉文公重耳2年開始稱“南陽”,到秦統(tǒng)一天下稱“修武”止。當(dāng)時的南陽縣城在今天的“南陽故城遺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