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風情
武魁首的傳說
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3-01
      北方的年輕人在喝酒的時候有個習俗就是劃拳,又叫猜枚。“一心靜呀、倆個好呀、三星照呀、四季發(fā)呀、武魁首呀、六六順呀……”。各地叫法不盡相同,但武魁首一詞都是這樣叫的。武與五諧音,武功最好的人叫武魁首,他就是太顛。
      太顛,商末、西周初期著名武將,文王四友之一,當時為貴州一帶部落領袖。曾參與援救被紂王囚禁在羑里城的西伯侯姬 (文王)。在武王東征伐紂的牧野大戰(zhàn)當中立下大功。他這個武魁首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,這還得從武王在同盟山屯修修武說起。
      武王與太公率領三千虎賁軍和四百輛戰(zhàn)車出潼關(guān),渡孟津來到寧邑。原來邀請的很多諸侯都還沒有到來,只好在同盟山下屯兵,等待盟軍。據(jù)傳說在獲嘉(古寧邑)等待7-14天的時間,在這段時間里,每天都來很多諸侯在同盟山和武王匯合。諸侯們的士兵和西岐武王的士兵融在一起由太公排兵布陣,武將們也融在了一起操練武藝。因為練武的人誰也不服誰,操練逐漸變成了比武。后來到來的諸侯國的武將不斷的加入比武的陣營。四萬八千將士聚齊以后,他們的比武也就結(jié)束了, 一個功夫最好的人也就產(chǎn)生了,他就是太顛!將士們稱他為“武魁首”。“武魁首”的外號是出來了,但當時還沒有跟喝酒有聯(lián)系,跟喝酒聯(lián)系上是后來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以后的事情了。
      牧野大戰(zhàn)結(jié)束以后,武王和眾諸侯在同盟山分封建制,論功行賞,對陣亡的將士進行封神。只有陣亡的將士才能封神,武魁首太顛在戰(zhàn)爭中立下大功,但沒有陣亡,按道理應該給他分封大片的土地或成為更大國的君主,但他不想要土地,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部落的領袖、一個諸侯國的君主。他看到功勞很小的將士戰(zhàn)死了就能封做神,神是可以名傳后世和被子子孫孫祭祀的,他就對武王要求要封神,哪怕一個小神! 武王和太公對這個要求比較頭痛,活著的人對封神這個先例是不能開﹝文曲星除外,是玉皇特批﹞,但還要對太顛有個交代,一時武王和太公也想不出好的辦法滿足太顛。 一天晚上,太公巡營,聽到很多士兵在營房里喝酒,在喝酒的過程中中原的士兵教邊疆的士兵劃拳,“弟兄好呀,三星照呀,四季發(fā)財。”喊到五的時候沒啥喊,就“五個五呀”的亂叫。太公一聽,心生一計,就鉆進營房里對那些劃拳的士兵說:“喝酒劃拳喊五的時候你們就喊武魁首,回家以后是個男孩就喝酒,你們教他們劃拳的時候就喊武魁首,讓子子孫孫記住武魁首太顛在牧野大戰(zhàn)當中立下大功。”當兵的人都崇拜武魁首,于是一傳十,十傳百,漫天遍野的都喊起來“四季發(fā)呀,武魁首呀……。”這時的太顛也在自己的帳房里喝悶酒,聽到漫天遍野的喝酒的士兵都在喊武魁首,感覺真的不錯,因為是個男孩子就喝酒,是喝酒就要劃拳,劃拳的時候就喊我的名字,我這也不是名傳后世了嗎!于是他也就不計較封神這件事了。喝酒劃拳的風俗也就這樣傳了下來。
      牧野大戰(zhàn)因年代久遠,參與戰(zhàn)爭所有將士主要來自何處沒資料考證。因為喝酒劃拳的風俗是從那是傳下來的,所以現(xiàn)在會劃拳的地方人的祖先都參與了牧野大戰(zhàn)。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人不會劃拳,所以這場戰(zhàn)爭只是北方的一場戰(zhàn)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