寂照寺元代古建筑,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位于縣城西南7公里,中和鎮(zhèn)后寺村(原名刺狐寺)南街中段路北。該寺現(xiàn)存天王殿、中佛殿、大佛殿、關(guān)帝殿等明清風格建筑十五間。天王殿居于中軸線南端,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硬山頂,灰筒瓦,脊獸毀,梁上有彩繪。中佛殿居于中軸線上,道光六年重修,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懸山頂,灰筒瓦,脊獸毀。檐下施三踩斗拱,明間三朵,次間兩朵。明間安五路門釘板門兩扇,次間安直棱窗。大佛殿居于軸線北端,槧椽書有“康熙四十二年重修,道光九年重修”等字,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懸山頂,灰筒瓦,脊獸毀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,明間三朵,次間一朵。明間安板門兩扇,楣上有四門簪。殿東有硬山頂配房三間。關(guān)帝殿(東配殿),民國三十五年重修,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硬山頂,灰筒瓦,脊獸毀。寂照寺為一規(guī)模較大的古建筑群,對探討明清建筑藝術(shù)有重要參考價值。根據(jù)明間傳說“武王伐紂,商紂王被消滅時,蘇妲己出逃,被楊戩刺傷,逃至現(xiàn)今后寺掘洞逃走,后人為紀念此事,在此修建刺狐寺,中佛殿內(nèi)有一洞名曰“刺狐洞”。
據(jù)民國《獲嘉縣志》卷四《寺觀》載:“寂照寺在縣城西南羊家莊,實即今之刺狐寺,建于元至元九年(1272)、明成化八年(1472)重修,清康熙時又擴大之。”天王殿居于中軸線上,道光六年(1825)重修,面闊3間,進深1間,懸山頂,灰瓦筒,脊獸毀。檐下施三采斗拱,明間3朵次間2朵。
明間安五路門釘板門2扇,次間安直棱窗。大佛殿居于軸線北端,櫞上書有“康熙四十二年(1703)重修,道光九年(1829)重修”等字,面闊3間,進深1間,懸山頂,灰瓦筒,脊獸毀。檐下施重昂五采斗拱,明間3朵次間1朵。明間安板門2扇,楣上有4門簪,殿東有硬山頂配房3間。關(guān)帝廟(東配殿),民國三十五年(1946)重修,面闊3間,進深1間,硬山頂,灰瓦筒,脊獸毀?! ?/span>
正殿前有嘉靖四十一年(1562)貢案一張,上刻唐僧師徒四人取經(jīng)畫像,這比1592年出版的吳承恩著的《西游記》早了整整30年。
村民稱此村原有一廟叫成湯廟,武王伐紂破朝歌城時妲己出逃,被黃飛虎(一說楊戩)殺死于此廟中,因妲己被后人稱作狐貍精,故稱此地為刺狐村,成湯廟也慢慢被叫成刺狐寺,后寺廟毀于兵火,重建后取名寂照寺。